李大钊纪念馆新展出现新亮点
1997年的6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了“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乐亭李大钊纪念馆列在第一位。2009年经中宣部,省、市、县委决定实施李大钊生平事迹改陈工程,2009年10月29日是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中共河北省委的主要领导同志莅临乐亭县李大钊纪念馆举行隆重的李大钊生平事迹陈展揭幕式。
改展后李大钊生平事迹陈展以更加充实的内容,充分发挥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的宣传功能,使观众在观瞻中领悟李大钊伟大的爱国情怀和确信社会主义能够富强中国的坚定信念。
新展出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展出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新展出是弘扬李大钊革命精神的需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中,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李大钊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鉴于李大钊纪念馆建馆距今已有十一年,展览形式仍基本停留在图片、资料、文物展示阶段,缺少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内容上也不足以体现十多年来研究最新成果和新时期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展览的教育作用。为进一步弘扬李大钊精神,急需对李大钊纪念馆现有陈列,在内容上大幅度增加新的研究成果,形式上充分运用科技展示手段,全力提升李大钊纪念馆教育功能。
为了达到这一既定目的,一是进一步提炼文字,力求精练、准确。总前言、各部分标题、小前言及上板的每一条文字做到字斟句酌,服务主题;二是准确体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充分肯定李大钊的历史地位、当代李大钊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三是精心选择陈列资料,精心设计展示手段,主题突出,内容鲜活;四是对历史背景交代详实,事件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增强展览感染力;五是人物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准确,有争论的问题采取目前公认的结论。
新展出是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依据,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当前全国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蓬勃发展和方兴未艾的红色旅游形势,为纪念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生存挑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仅需要深刻的理论阐述,更需要生动的事业和高尚人格的熏陶感染。以生动的形式展现深刻高尚的内容和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的特色。随着时间推移,李大钊纪念馆原有展览越来越明显落后于形势,不能适应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不能满足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认知需求,亟待进行充实改造。
新展出是红色旅游发展态势的需要。陈列环境落后与争创五A级景区不相适应,也不能满足的现实的需要。陈列展览作为纪念馆的核心,展览内容应随时代发展不断充实完善,展示手段应随科技进步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和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和知识需求相适应。原有展览还停留在单纯的图片资料阶段,缺少声光电等现代展示手段和生动形象的表现方法,平面化的展览模式过于单一,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平淡无奇,势必影响展览主题和教育效果。
随着李大钊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新搜集整理了反映李大钊生活时代的影视资料4部,新征集文物照片资料300余件(套),这些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李大钊的伟大业绩、革命精神和人格风范。通过陈列展览改展充实新搜集的文物、资料,将会使陈列展览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分展示李大钊的精神风范,更加体现时代主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新展出设计增加了许多新看点
一是扩大了陈展面积。原有陈展面积仅为1185平方米,改展后达到2039平方米,新增854平方米,是原来的一倍半。
二是充实了陈展内容。在原有展览内容的基础上,补充展示了李大钊在莫斯科演讲时的真实影像,李大钊手札等珍贵历史文物资料123件(套)。
三是展示手段多元化。有静态的原始场景的复原,也有动态的电子灯光沙盘制作;有让人沉思遐想的油画壁画,也有立体直观的人物雕像;有真实珍贵的文物藏品陈列,也有新颖现代的多媒体展示和电子翻书导览;做到了对珍贵展品的重点保护,也实现了人机互动的展览馆管理理念。
四是精品看点在在夺目。李大钊纪念馆的此番改展是一次全面的设计改革工程,增加了一些新的看点,真可谓是在在夺目。
李大钊纪念馆广场宏大,壮阔,气势磅礴。
为了尽善尽美表达建筑主题,依据庄严肃穆、缅怀先烈的总体氛围与情调,将原有的八根功绩柱重新设计改动,方位上使其相对集中,力求形成群体效应;增加各个柱体的高度,使之更具挺拔感;去掉柱面上的拼接,装饰浑然厚重整体化。这样一来八根功绩柱犹如丰碑群雕状,成为一个特殊展项,张扬着李大钊纪念馆广场特有空间表情,引发观众瞻仰的心理诉求。
广场轴线两侧原有浮雕,距中轴线偏远,采取直线平列,上面的遮檐使观赏效果受到了影响 。此次改动后八块浮雕双双相对,均向轴线位移,较前缩小了观众的视野距离;折线层列,增加了节奏感,突显每块浮雕的主题感染力。这样,浮雕也就成为一个特殊展项,浓郁了广场空间情调。
处于广场轴线的三十八级台阶,寓意李大钊三十八年人生光华岁月,是进入展厅的重要通道,也是整个广场的点睛之笔。原来这里不够舒缓,台阶逼仄,显得有些局促,此次改动拉长了伸延,铺上庄严的红色花岗岩,带有红色地毯仪式感的效果,让观众进入展厅之前,有时间调整情绪、有氛围规范行为。
展厅入口设计了一座质感雄浑厚重的玄关。它有着取景框的“聚焦”作用,聚焦观众的心情,聚焦观众的视觉指向。
瞻仰厅景观增加了玄关、雕塑、弧形壁画。
瞻仰厅作为生平事迹陈列的序厅。主要功能是昭示主题,营造庄严肃穆的瞻仰气氛。故此遵循“铁肩担道义”为主线,以“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唯一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的大钊精神渲染整体空间。迎面设计的这一座呼应玄关,是在花岗岩上镌刻着发表大钊文章的报刊,形似巨人的双肩和铁臂,寓意“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有着同样质感,同样聚焦作用的雕塑:站立于三级石阶上的李大钊的汉白玉雕像,真实生动、目光炯炯,与观众形成强烈的视觉感动。雕像前方的三级石阶,方便摆放花篮;雕像背面是红色大理石铺面的坡形碑墙,镌刻着1983年9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撰写的《李大钊烈士碑文》。沿着大厅围墙是大幅漫弧形壁画,形象艺术地展示李大钊同志三十八年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也是对瞻仰厅主题做着生动的、目录式的诠释。大厅的地面,采用红色花岗岩铺就,与展厅外面的三十八级台阶链接,表达李大钊人生历程的凝重,辅以天光、灯光,使观众缅怀虔敬之情油然而生。
第一展厅:国家危亡、历练成长;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站在新文化运动最前列。
第一部分的主要景观是李大钊故居正门景观,乐亭民间手工艺人历经三年精心制作的“李大钊故居微缩模型”,再现了大钊童年时生活。油画“少年苦读”再现了大钊幼年学习的情景。对西方科技文化知识的吸取,对康梁的维新思想的认识,为他走上寻求民族解放之路发挥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第二部分主要有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景观的复原。为深研政理,寻求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李大钊在这个学校苦读了六年。刻苦学习之余,李大钊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发表个人政见、倡导民权思想。
第三部分主要景观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办公室的场景复原:李大钊(蜡像)栩栩如生地站在窗前向外凝视;李大钊与《新青年》编委在一起(群体蜡像)。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李大钊投身站在运动最前列,以先进思想成为一代青年的思想领袖和导师。是正义青年火热的心声,热血青年的情感呐喊。为寓意当时社会背景,这一展厅的陈展利用照明渲染了一种灰暗、破碎的格调。同时利用展板、展墙厚重雄浑的质感、犹如长城一样起伏跌宕的排列,衬托展示内容的激情激荡,给观众以感悟。
第二展厅: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促成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北方革命运动。
这一时期是李大钊短暂生命轨迹中最辉煌、生命之火燃烧得最炽烈的时期。李大钊将革命激情融于具体的革命实践,从热血青年成为革命战士,沉稳成熟,大智大勇。陈展为这一展厅的氛围抹上了黎明前的曙光,色彩由暗渐明,色调由冷渐暖。展板展墙仍是“长城”一样的雄浑厚重,辉映大钊同志的刚毅果敢、从容不迫。为了弥补编年体展出,图片多、文物少的不足,采用现代博物馆展陈语言,设计创造若干区域空间,以场景复原、雕塑、多媒体等形式,将李大钊革命活动的重要节点,构成特写式专题展项,如同传记电影的“定格”,蒙太奇切换。
第四部分设计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李大钊(蜡像)和陈独秀(蜡像),突出了他们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作用。
第五部分设计了李大钊与孙中山在孙府会见的蜡像和场景,突出了李大钊在国共合作中的地位。在这一展厅,一方面突出展示重点,强化观众印象,一方面打破展线的拘泥,丰富空间变化,避免视觉疲劳,用不同形态的交响、配器、变奏,给观众以更多的视角,更多的情感体验。
第三展厅:献身人民解放事业,李大钊精神永存。
1927年11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军警进入苏联大使馆,将大钊同志逮捕。之后,不顾国际国内的强烈反对,4月28日,悍然处以绞刑,李大钊同志从容就义、壮烈牺牲。
悲惋、悲愤、悲痛、悲壮。陈展用强烈对比的色彩、灯光以及相异的形态语言,设计了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的场景。绞架放在里面,外面仍采用编年体形式介绍李大钊就义之前坚持斗争的事迹。雕塑立于展厅中央,为极具雕塑感专题性展项。表现手法的特点是曲面绘画,雕塑语言与绘画语言相结合。浮雕表现群众,圆雕表现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就义群体。展现李大钊生命的终止,避免了简单渲染敌人的残忍、残酷,而是以大义凛然的英雄气势表现革命信念的坚贞、生命力量的强大、命事业的不可阻挡。大钊同志的就义,虽然不幸,虽然痛惜,虽然令人不胜扼腕长叹,却也尽显他生命的伟岸,生命的崇高,生命的不朽。正如他对生命与牺牲的诠释:“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同志牺牲后,社会各界沉痛悼念,举行公葬,修建陵园,铸造钢像,出版全集。以浓郁的情真意切氛围覆盖,创造永远的丰碑的意象。
三个展厅可视为一个整体,展墙、展板的材料一以贯之,始终保持雄浑厚重、坚毅坚定、大象无形,与展示内容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各个展厅中不同展岛的创立,使编年体展览的时间流,时间节点,有了空间艺术的支撑,产生必要的“顿挫”、节奏;对内容的专题性、特写式阐发,大大升华了李大钊同志的人性光辉、情感世界、生命本体的感染力。
我们相信,这样的广场、瞻仰厅、展览景观,所诠释的展示内容,一定会成为李大钊纪念馆的崭新形象,使所有走进它的观众都能留在心中,记忆终生。
改陈工作中体会到的四条原则
正确处理主干和枝干的关系。主干是要体现大钊出生、求学、革命、牺牲的生命历程,枝干是要体现与大钊相关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栓会环境。主干是枝干的统领,枝干又是主干的展开和延伸,必须准确把握主干与枝干之间的结点。
正确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体现李大钊的历史定位,突出庄重、深遂、朴实、大方的李大钊风格,巧妙的利用新兴的现代化展示方法和手段,赋予展出以当今的时代气息和特征。
正确处理原有陈列和新增内容关系。原有的内容及陈列设施能用尽用,少淘汰以降低投资。原有部分不足以反映新的研究、认识成果、文物收集成果时,增加新的展示形式和设施,增加艺术创作的内容,如高质量的绘画、雕塑、名人书法等,借艺术形式再现历史。
正确处理室内和室外的关系。在积极推进室内改展的同时,室外改善同时进行,展室内外改展相互配合。如八大功绩柱、浮雕墙等作为李大钊纪念馆对外展示的重要部分,同时进行了加工改造,提升了意境。
作者 李大钊纪念馆副馆长 王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