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大钊精神的现实意义
2007年4月28日,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就义80周年纪念日。80年前,李大钊同志为了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慷慨赴死,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事业无比坚定的信仰,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赤子情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道德情操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李大钊精神,曾影响和感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代人,在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去学习、研究、传承和发扬。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李大钊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李大钊对共产主义具有无比坚定的信仰。李大钊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帝国主义列强肆意瓜分中国,反动军阀统治暗无天日,中华民族处于危亡时刻。李大钊同志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百折不挠地苦苦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以极大的热情对其进行研究和宣传,呼吁同胞们欢迎“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⑴,注意倾听来自新俄国的消息,把中国驰入世界进步的航道,“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⑵ 。 1918年11月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更是给中国舆论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称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之先驱”,预言将来之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认识到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要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振兴,中国非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可。
李大钊不断寻求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真理。当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后,便成了坚定地信仰和勇敢地捍卫这一真理的先锋。当封建军阀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洪水猛兽加以禁绝,一些社会名流也喋喋不休地宣扬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时候,李大钊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 ⑶,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李大钊倾其丹心碧血英勇奋斗,至死不渝。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表述的那样:李大钊对共产主义具有无比坚定的信念。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的理想,他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为之努力奋斗的最高目标,是克服一切困难争取胜利的精神支柱,是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近百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李大钊等革命先驱为寻找中国富强之路所作的历史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又一个重大转折关头,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日益活跃和丰富的同时,一些落后甚至腐朽的思想文化也乘机而入侵蚀人们的思想,给我们党员和干部的思想带来严重冲击。这一切,都迫切要求共产党员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防线来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不移。
我们学习李大钊同志,就是要认真学习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
二、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自古以来,中国的优秀知识分子就有关心国家命运的传统。他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大钊正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个优良传统。正如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所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对祖国的挚爱同对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命运的真切关怀结合在一起,是李大钊爱国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李大钊关爱人民,对无产阶级的认识高于同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早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时,他便写下了《隐忧篇》《大哀篇》等文章,发表自己的政见,对“农失其田,工失其业,商失其源”的黑暗现实感到哀痛和忧虑。以人民大众代言人的身份来揭发旧制度的祸害并投身于争取变革的斗争。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中国革命实践活动的思考和总结,他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⑷ 他不仅重视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先锋作用,直接从事工人运动,而且重视农民在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在他开始向马克思主义方向发展时,他就写过《青年与农村》一文,认为只有把黑暗的农村变成光明的农村,中国的民主主义才算有了根柢和泉源,因而号召革命的青年到民间去、到农村去。后来,他在《土地与农民》等文中,更对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与革命者深入农村的必要性等作过相当深入的论述。他说过,革命者要关心水深火热中“倒卧着几千百万倒悬待解的农民”,要“去导引他们走出这个陷溺,转入光明的道路”⑸。在领导北方工农革命运动的实践中,李大钊经常深入铁路、矿山、农村、牧区做群众工作,使党的影响在人民群众中不断扩大。
在短暂的38年人生岁月中,李大钊对于党的事业始终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认真负责。虽然他的工作十分繁忙,常常要夜以继日地工作,但并不因之而有所马虎。他对于党的重大决议的贯彻,必定要亲自检查以至亲自参加。许多群众的游行示威活动,他常常是亲自带头。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他就走在群众请愿队伍的最前列。当惨杀发生之后,他虽然头部受伤,仍然镇定地指挥群众转移,坚持到最后才离开现场。在1924年到1927年间,北洋军阀曾经几次下令要逮捕他,环境日益险恶,但他仍然在北洋军阀统治的中心——北京坚持领导人民的革命斗争,拒绝了一些关心他安全的人劝他离开北京的意见。在敌人的监狱中,面对酷刑的折磨,他始终严守党的秘密,维护党和革命的荣誉,直至舍生赴死,从容就义,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涌现了任常霞、牛玉儒、常寿祥等一大批新的时代先锋,他们像李大钊那样忠于党、忠于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非凡业绩,也为人民所爱戴和敬仰。但是在当前社会中,也有部分人依然存在“在岗不爱岗,就业不敬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不良现象和脱离人民、讲求享受的坏风气,这些坏风气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学习李大钊精神,就是要学习他那种对党和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切实解决好“为谁执政、怎样执政、靠什么执政”的问题,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千方百计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的宗旨,像李大钊那样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
三、铸造崇高的道德情操
在李大钊的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的许多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在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这一切更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为人忠厚、谦和、质朴,为士林所公认。同时,他又有很强的原则性。在危急关头,从不退避,总是挺身而出。在遭敌人通缉时,亲友们曾劝他离开北京,他为了工作,坚持留下。被捕以后,面对敌人的酷刑,他不仅严守党的秘密,而且独力承担全部责任,竭力掩护和解救同时被捕的青年。李大钊认为大丈夫“道义可守,节操可保,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处固能安其朴素,出亦不易其清廉,俯仰天地之间,全无愧怍也。”⑹他一生自奉俭约,生活刻苦,把大部分收入用于党的事业,用于接济他人,以至北京大学发薪水时不得不预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于他的夫人,以免他的家庭断炊。他“生时仅可供家食,殁后则一贫若洗,棺椁衣衾,皆为友助”⑺。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同志、朋友还是敌人,对他的人品,都不能不由衷地佩服。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他与孙中山接触后,孙中山说李大钊“是他的真正的革命同志”,是他“特别钦佩和尊敬”的人。一些同时代人也说李大钊是“宅心长厚之良友”,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完人”,“不论他的思想,他的行动,他的为人,他的待友处家,都是无可訾议的”⑻。 1933年,即在李大钊就义6年后,他的生前好友,北京大学教授王烈、何基鸿、沈尹默、沈兼士、周作人、胡适、马裕藻、马衡、傅斯年、蒋梦麟、樊际昌、刘复、钱玄同等,为公葬这位英烈募资立碑。刘复(刘半农)撰写的碑文称李大钊“理致谨严,思度宏远,见者称道”;“温良长厚,处己以约,接物以诚,为学不疲,诲人不倦,是以从游日众,名满域中”。
李大钊曾亲笔书写过一幅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送给他的亲人和朋友。这幅对联的原作者是明朝的杨继盛,原文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杨继盛是嘉靖进士,曾任兵部员外郎,因弹劾奸相严嵩下狱,受尽酷刑后被杀,是明朝的著名志士。李大钊出于对古代仁人志士的景仰特地选择这幅对联,并巧妙地将原联中的“辣”字改为“妙”字,使其别具韵味。这幅对联,可以说是李大钊一生的生动概括和真实写照。有人借这幅对联把李大钊称为“道德文章之楷模”。对于李大钊的高尚道德情操,江泽民同志曾这样评价:“在李大钊的身上,充分地体现了共产主义者的伟大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伟大的人格,永远是一切信仰马克思主义、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献身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⑼
现代社会,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潮沉渣泛起,严重影响和败坏了社会风气。少部分人内心深处的羞耻感和罪恶感逐渐淡化以至消失,没有了负罪感、内疚感、忏悔意识,不讲公德也不讲私德。在许多时候,甚至爱憎不明,善恶不辨,是非不分的现象还存在。与此同时,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恶劣现象被一些人引以为时尚,而对于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作风有些同志却“羞于启齿”。面对这种是非、荣辱颠倒的现象,重温李大钊崇高的道德精神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学习李大钊精神,就是要学习他这种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要不断加强人格锤炼和道德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四、弘扬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对于生命的意义,李大钊看得非常透彻。在《牺牲》一文中,李大钊指出:“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短短的几句话,反映了李大钊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为高尚事业敢于壮烈牺牲的革命气节。
李大钊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这种奉献不仅仅是节衣缩食、无私助人,也不仅仅是拿出自己的薪水做党的活动经费,而是绞刑架前用生命捍卫真理的大无畏,是“大节凛不辱”“浩气贯长虹”⑽的革命气节。李大钊被捕后在狱中二十多天,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坚贞不屈;对敌人的各种利诱,严词拒绝;对同时被捕的妻女,绝口不提家事,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我们学习李大钊精神,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无私奉献的理念。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是要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牢牢把握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身心投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政策,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顺应时代潮流,担当历史重任,开创改革和建设的新局面。尤其是共产党员,更应该坚守我们对党许下的诺言: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李大钊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80周年了,但是他宣传马列、诲人不倦的音容宛在,他的思想和业绩已成为革命史上的丰碑,他的精神将成为鼓舞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不竭动力。前不久,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赵勇同志到李大钊故乡调研时指出,要大力弘扬李大钊精神,以大钊同志气吞山河的气概来激励我们更快地发展, 要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和推进乐亭跨越式发展,把乐亭建成全国一流的工业强县、全国一流的农业富县、全国一流的海洋经济大县、全国一流的文化名县。 新的时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今天,我们纪念、缅怀李大钊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具有坚定的信念,学习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的赤子情怀,学习他的革命气概和高尚品质,学习他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大公无私的献身精神,继承和发展他的思想遗产,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万众一心把大钊的故乡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新的更大的胜利。
注释:
⑴⑵⑶⑷《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第59页、59页、229页、24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⑸《李大钊全集》第四卷,第67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⑹《李大钊全集》第二卷,第67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⑺《李大钊研究论文集》上册第46页,河北人民出版在1984年版。
⑻:张申府:《忆守常》,见《回忆李大钊》第61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⑼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⑽在李大钊同志就义三十周年的时候,陈毅同志曾发表诗、文纪念,摘录如下:
……三十年前的今日与守常同志共同殉难的如杨景山、谭祖尧等是共产党员,如路友于、邓文辉等是国民党员。我于1923年冬至1926年春,在党与守常同志领导之下,在北京与他们一道工作,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情景,至今印象很深,瞻拜墓道后,更加深这一印象。我相信为了爱国事业的巩固与胜利,各方面的爱国人士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均可与我党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的。与守常同志一道牺牲的同志们以他们的革命活动在历史上证实了这一信念。
……守常同志的生平,据个人私见,可以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革命先驱,大节不辱”十六个字概括之。他的马列主义论述其正确与精湛的部分已为三十年来的革命实践所证明。同时他也与我们同时代的所有先进人物一样,限于历史条件,当时不可能完全正确解决一切问题,旧时代的思想残余不可能一下剔除净尽,这正是合乎科学逻辑的。我们如何来正确认识这一点呢?我个人是首先想到我自己年近六旬,又当着一九五七年的现代,我个人的知识是如何的不足,是如何不能完全认识和正确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便知道先驱者的伟大处和他们认识问题追求真理的艰苦。“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句话应多加玩味。
我把上述一点感言缩写成几句诗,以纪念李守常同志及同他一道就义的同志们!
革命思想早,行动守纪律。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
计公挥笔阵,前后十三年。先驱好肝胆,松柏耐岁寒。
自学浑不倦,诲人何其勤。没有宗派气,内外从如云。
斗争结盟友,殉难慷慨同。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负隅只自误,改图天地宽。如果真爱国,合作可能三。
屈指捐躯日,迄今三十年。人民大统一,告慰更向前。
自注: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就义于燕京柴市口。中国戏剧表演此史实,名为柴市尽节。守常等同志也是在北京就义的,故称人民柴市节。
(原载:1957年4月28日《人民日报》,此注有所删节)
作者 李大钊纪念馆 王海